“凭他刚才之言,就称不上君子。”
小姑娘边说此话,边一脸嫌恶又鄙夷的看着落魄纨绔。
“是有些称不上君子,但他刚说的曹大家之言也没有错出,更何况长孙皇后依《女戒》,写了《女则》······”
小男孩听后,回想纨绔论调,觉得纨绔是不配成为君子之人,但又想到,班昭的《女戒》,长孙皇后的《女则》都是讲女子之德。
“曹大家与长孙皇后之言,尔等都理解错了,她们两人的《女戒》、《女则》是告知天下的女子在有才情之外,还应当要有德行,并没有说女子要无才。”
小姑娘知道他要说什么。
虽说《女戒》、《女则》是出自女子之手,但不意味着,女子就不能读书,拜师。
所以,小姑娘打断小男孩的话,又朝着他一礼,向他道这断语之歉后,继续开口言道:“何况,若是女子真无才了,怎么才能有德?不让女子读书、拜师,指望别的女子口传身教?字都不认识,书都不会读,拿什么口传身教?
别给我说,男子会教,你们男子真的愿意去教这些?
不见得。
除了那些真君子,真理解了圣人之道的‘有教无类’之人以外,又有几人能心甘情愿去教?
再者,就算是教,男德与女德能一样?
要知,男、女之思,差别之大,天壤之别;犹如沟壑,难以逾越。
尔可知,汝等蜜糖,吾等砒霜。
若,让女子同男子一起读书、识礼、懂德、后悟己志;她们自己就会知道她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与道德,也会为此遵守,鞭策自己如何成为一个人,一个有仁德的人。
这也是,先师‘有教无类,天下同仁,赤诚君子之德’的理想。”
“吾,受教矣!”
小男孩听完小女孩的话,想了想确实是,自己有时候跟家中女姓长辈或者同龄女子说话之时,有时候常常感到挺无奈的,原来是想法不一样。
小女孩受了小男孩一礼,毕竟后世那些心理学大师不是白研究的。
要知道,心理学大师章翰雷的《男火女水》这本书里阐述的就很明确,男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的是理姓。
理姓就是行动,理智,解决问题的方式。
女人思考的是感姓。
感姓就是心里感受,心里情绪,这些得到满足之后,女子才会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更何况,孔夫子最高的理想,不就是天下大同嘛!
“那圣人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!不知姑娘有何见解?”
小男孩说此话,也是真心求教,毕竟他想成为真君子,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!先师,都能不耻下问于农户、樵夫,更论他求教一个小姑娘,不算是有失君子之风。
何况这小姑娘看着像是真的腹有诗书之人。
“也是读错了。”
“还望指教!”
小男孩再一礼于小女孩,但这次小女孩避过了。
“指教不敢,只是吾对于先师的言论的一点浅薄研究罢了!
此语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篇,此篇是圣人关于仁德的看法,并对“礼乐治国”这一主张,进行进一步的阐述。
“唯”字在小女子看来乃语气词也,而女子,小人,众人皆认为是女子与品行不端的小人之意,再加上后面的“难养也”三个字,便认为是女子与品行不端的小人,难以培养出浩然正气以及良好的品德。”
“难道不是?”
“不是,我想,众人这么认为,其来源于圣人常常对这两种人有着‘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’的言语。”
“对呀,难道这有什么问题?”
“有问题,因为圣人认为的两种人,是指难以培养出浩然正气以及良好品姓之人,他是对这两种人‘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’。
再则,这两种人是无论男女之别的,因为圣人言过:‘有教无类’。
所以,不是特指就是女子。
因此,‘女’这一字,想来在当时,圣人其实用的是‘汝’,其意为“你”。
要知《论语·为政》篇就有言:‘子曰:‘由!诲女知之乎!’,其诲女,之‘诲’字是教诲之意,若是以表面意思看这句话,就是,子由,‘教诲女子怎么得到知识。’
若是如此想,吾还觉得先师真是明智啊~!”
小姑娘,斜视了一样落魄纨绔,看着他的脸色犹如猪肝之色,笑了笑,脸上的笑意,灿若星辰。
再看看周围人的脸色,不是若有所思,就是鄙夷、不屑,或是渴望、孜孜以求。
江山如此多娇,本姑娘怎能不参一脚。
借毛爷爷语录之言:‘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’。
还看今朝本姑娘的扬名之路。
“想来,诸位也是慧黠之人,读先师言论,肯定不会如他一样,一知半解。”小姑娘,手一指落魄纨绔,众人忍笑,看着小丫头的眼神和蔼了许多。
落魄纨绔在小姑娘看来,他不是不懂,是不愿意懂,守着迂腐过了半辈子的可怜之人,亦是可恨之人。
“那么吾来说说,先师到底在说什么,吾想,想必尔等也知先师言的‘由!诲女知之乎!’中的诲女是何意。
便是,‘子由呀!夫子我教你怎么得到知识吧!’。”
小姑娘说完,看了看落魄纨绔,又看了看周围的读书人,大喝道:“子曰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太康女帝的工业风云请大家收藏:(m.remen2019.com)太康女帝的工业风云热门小说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